2)第四百零三章 以(理)服人_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居然被官府拉去干体力活去了。赔给百姓们的钱财由官府垫付,而这些人在工地上扛木头给官府打工。

  寻常文人与百姓起了冲突,那都是百姓吃亏。哪有硬着头让这些文人士子给百姓道歉赔偿的。

  这真是让京口的百姓小刀拉屁股开了眼了,这也让官府的公信力在百姓们心中蹭蹭的上升。

  街上再有打架的,百姓们自然也就继续赶上街看热闹。

  而当这些事情传扬开来之后,心中怀有一些正义念头的纯正儒生自然也就对刘备他们的好感剧增。

  焦矫的事情只是一个插曲。并没有影响到天南海北的学子云集京口,准备在这北固山上新开的大书院进行交流。

  一个能同时容纳三千人生活学习的大书院,而且是刘备刚刚占据扬州就开始修建,这更说明了刘备对于文治的重视。

  这自然吸引天下文人云集。

  到了京口之后,又看到刘备的这铁面无私,更增添了这些文人士子对于刘备政府的信任。

  几番观察之下,已经有许多文人士子想要投身于扬州的建设,愿意在这里寻找一个机会。

  随着聚集在京口内的儒生越来越多,思想的碰撞自然也难免的绽放开来。

  一开始各家流派互相激烈的争辩也就罢了。

  可渐渐的,北固山上的大书院将在重阳日开放,一个叫董良的大学问家将会在这一天登台讲学的消息流传开来。

  一开始众人还没反应过来,以为是哪个学问,大家到后来慢慢一打听,才知道董良只不过区区一个十八少年。

  这一下可就闹出来了轩然大波。

  一个十八岁的少年,有什么资格在这儿能容纳三千人的大书院登台讲学?

  再一打听这个人,师门是哪里的?搞什么流派?研究哪一本经典?却没有半点消息。

  这个人究竟搞出来了什么学术成果也没有消息。

  这自然就引起了这些徐州、荆州、扬州儒生的怀疑。

  再一打听,这董良原来是个大官,手底下握有重兵,就是他首先拿下了会稽郡,迫使孙权投降。

  而且听说他已经和刘备的女儿互相交换了年庚名帖,正准备要谈婚论嫁。

  这一下,关于董良有没有资格登台讲学的讨论就更加的激烈了。很多人都开始怀疑他是一个关系户。

  本来就有文人相轻的毛病,这自然让这些人更加的义愤。认为让这样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登台讲学,是对天下文人的不尊重,是被这能容纳三千人共同学习生活的大书院的污染。

  不过街道上并不是只流传着这样一种声音。

  有荆州来的儒生与豫章毗邻的地方,多少知道一些董良的功绩,自然说法就客观公正一些。

  豫章治理得确实不错,欣欣向荣的一片景象,而领头的就有董良,这自然算是董良的政绩。

  对于董良的探讨爆发最激烈冲突是当豫章

  请收藏:https://m.bqgpp.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