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西厢记》崔莺莺人物形象_风月艳留香在线【艳过请留香】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摘要:《西厢记》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之一,崔莺莺的人物形象更是成为中国戏剧女性形象的经典代表。剧本对于崔莺莺陷于矛盾的心理刻画更是深入骨髓,反映出封建社会时期年轻人冲破“礼”的束缚勇于追求爱情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崔莺莺;

  人物形象;

  矛盾挣扎

  引言:

  《西厢记》取得了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突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细致入微,尤其是对崔莺莺的塑造更是栩栩如生。包括戏剧在内的一切艺术,都是把形象性作为自己审美特性的基本标志之一,一切艺术都必须通过似乎目可见、耳可闻、手可触的感性形象打动人,通过能够传达出人物或事物的内再神情的活的形象感染人。[1]这是对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艺术品价值的内在手段。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至真至純又满怀“花落水流红,闲情万种”的感伤。一方面对张生好感与好奇,另一方面迫于封建思想教育的束缚,还要提防监管的红娘。在三重压力下,莺莺的鲜活生动展现的淋漓尽致——对爱情无限向往,却羞于承认事实;

  对自由的无限渴望,又畏于封建礼教的强压;

  对生命的无限热忱,却陷入怀疑和犹豫。她总是若进若退地试探获得爱情的可能,并常常在矛盾的状态中行动:一会儿眉目传情,一会儿装腔作势;

  才寄书相约,随即赖个精光[2]。正是因为这种陷于矛盾与自我矛盾的性格特点,才能引发出动人心弦的复杂剧情。

  一、倾国美貌的惊艳效果

  在戏剧艺术中,人物的第一印象的极为重要。

  如《红楼梦》中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人物特点喷涌而出,日后对人物的见解有更直观的表现。对于《西厢记》中莺莺的第一次出场描写是“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肖寺中;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3],至此一个满怀心事、无人诉说的少女落落而出,同时这种感伤的情绪更为后文崔张二人的爱情线索做铺垫。《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外貌是通过对张生见到莺莺的反应进行的侧面描写。《惊艳》中张生游历到普救寺时第一次见到崔莺莺时远远的观望便惊呼“则着人眼花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4],这种夸张的描写将观众瞬间吸引,正当所有人对“眼花缭乱”的好奇达到顶峰时,莺莺的细致描写才逐层引出,戏剧结构有条不紊又避免华美词句带来的审美疲劳。当张生沉浸于对莺莺美貌的惊叹时,一句“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更是使得张生更情不自禁“我死也”,不但表现张生对莺莺的感情始于貌美忠于内在,又恰好反映出张生“傻角”的性格,在演出中更是带来

  请收藏:https://m.bqgpp.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