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395章 兴学之道_红楼从辽东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写下此书的朝鲜人,的确大才,描述的我国官员,面对海外国家时,他们的看法和态度,颇有神韵。”

  林如海笑道。

  “林公也看过?”

  唐清安诧异。

  虽然知道林如海博览群书,却没有想到,对方连朝鲜的书都看过,且看过不少。

  不然哪里这么巧。

  林如海点点头。

  他前番陪同大公子入朝,那段时间除了公事私事,每日都会抽出时间,学习朝鲜的书。

  芝峰是一个人的别号,在朝鲜颇有名气,但是自己入朝时,此人已经去世。

  所以林如海开始时没有想到。

  现在有了眉目,很快就对号入座,记起了此人,以及他的著作。

  作为科道上的探花,记忆定然非凡。

  “李粹光也是两班勋臣出身,经历过倭寇侵朝的战争,先后三次出使大周。

  正因为他和大周的深入接触,所以他的笔下,介绍西方国家情况时,记下的大周人的看法和态度较为新奇。

  让我增长了一些想法,且扩大了眼界,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将军慧眼识物,令人佩服。”

  林如海笑道。

  李粹光号芝峰。

  唐清安心中不禁升起佩服。

  虽然知道林如海大才,可是和他的接触,长久下来,每每细事中,都不得不让人惊叹其才能。

  “在海禁的氛围下,主张发展海贸,指责两班勋臣的党争,认可在倭寇入侵时百姓们的抵抗。

  夸赞义军的将领,认为歼灭倭寇,恢复国家,全靠义兵的力量等等,是一个以实为重的达者。”

  林如海感受到将军意有所指的目光,脑海中高速的运转。

  勋贵出身,高中探花,担任兰台寺大夫,又在全天下最富庶,最激烈的巡盐御史一职上,坐稳了多年。

  现在已经四十九岁的林如海,已经一只脚踏在知天命的门槛上。

  天赋,学问,见识,经验,大局……

  可以说。

  此人是一名国才。

  唐清安看着眼前的林如海,论起关系,他也算是自己的姑丈人。

  林如海向来稳重。

  能在巡盐御史的职位上,坐稳这些年,能沉得住气,经得起压力,是必要的德性。

  他猜到一些将军的心思,但是他不说。

  见状。

  唐清安也沉思了起来。

  车厢中,又恢复了安静,只有车轮在道路上发出的声音。

  “将军,前方就是镇江城,是否要入城休整?”。

  车厢外,突然传来了询问。

  “不停留,照正常行军,野外扎营。”

  队伍数千人。

  入城和不入城,消耗的物资不同,对百姓的骚扰程度也不同。

  所以唐清安不想入城。

  自己有这份觉悟,那么金江镇的官员们,现在,或者未来,还会保持住这份爱民之心吗。

  唐清安受够了藩国勋臣,那股人人散发的恶臭气息。

  朝鲜也有忧国忧民的人,也有不错的制度,例如大同法。

  但是核心还是要靠人。

  

  请收藏:https://m.bqgpp.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