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九章:皇庄试薯_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政令的形式,开始试种,然后在大明两京十三省推广。

  那么难点在哪儿?

  既然番薯早已出现,却至今没有普及,肯定是有原因的,上疏给皇帝之前,王在晋下过一番苦工。

  推行番薯解决饥荒,挡了某些人财路,但更大的原因,还是大部分的底层百姓根本不知道番薯的优点。

  推广番薯,在地方上未接到朝廷明确政令时,对地方官员来说,都是一个损人不利已的做法。

  大部分地方官都只是暂时种一下,缓解本地饥荒问题后为了避嫌,便鲜少再种。

  毕竟,金学曾那样直接下令全省推广的人太少了。

  王在晋明白,没有看到番薯真正的产量,还有皇帝明确的圣旨下达之前,番薯都只能在某地小规模的推行,达不到眼下缓解饥荒的需求量。

  王在晋与陈经纶,为推行番薯的国策谈了许久。

  说是为了国策的推行,可两个人心里都和明镜一样,他们各自都有利益,只不过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已。

  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大公无私、为国为民。

  ......

  几日后,王在晋以阁臣的身份,向朱由校进呈“奏番薯推行疏”,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时间,科道官劾王在晋中旨入阁,不合礼法的题本,也是雪片般飞到西暖阁。

  西暖阁,新任的乾清宫管事王朝辅,正为皇帝清理奏疏,挑那些“紧要事”念。

  他翻了翻,发现科道官的揭帖仍千篇一律,不是犯颜批鳞,就是弹劾熊廷弼、王在晋,实在没什么好念。

  须臾,他将一份奏疏从中抽出,喜道:“皇上,东阁大学士王在晋奏请推行番薯。”

  宽袍大袖,玉带金裎,一身的华服此时都成了累赘。

  朱由校嘴边头一次荡漾着如此灿烂的笑容,他一把将这份奏疏拿到手上,越看,越是感叹。

  “好,好啊!”

  这份奏疏,朱由校看得格外认真。

  这份《奏番薯推行疏》,通俗易懂,想来,王在晋在上疏之前,也在地方上进行了详细的勘察。

  王在晋将陈经纶分享给自己的种植经验,与其走在京畿等处时的农事经验相结合,得出了番薯易种植,且亩产高于稻麦的结论。

  疏中云:“推行番薯,为本朝所必须之国策。”

  朱由校也知道,这个时候,番薯就已在华南地区广为种植,并逐渐向北推广。

  不仅要推行番薯,马铃薯日后也要推广,先填饱了肚子,才能去谈开源节流的问题。

  有些事儿,底下也就闹不起来了。

  历史上,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乱等影响,番薯虽然进入大明较早,但栽培技术传播一直很慢。

  到了鞑清康熙时期,番薯栽培技术才普及开来,刚好让鞑子捡了个漏。

  其实话说回来,鞑子们捡的漏还少了?

  王在晋在奏疏中说,田亩的耕种面积不仅与土地本身质地有关,更决定

  请收藏:https://m.bqgpp.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