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502章 岭南一月_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近聊得还挺投机。

    这船厂本来就是从去年上半年开始,鲁肃组织民夫工匠筹建的,下半年船厂造好了,料也备好了,才开始造新船,刚好没耽误时间。

    诸葛亮一来就能上手解难题,自然对于“打辅助”的鲁肃颇有好感,觉得这哥们儿合作起来顺手。

    鲁肃一见到李素,就真心诚意地感慨赞美:“伯雅,你看这新船如何?之前小尺寸的已经做过海浪实验了,确认没问题,才按那个结构放大造到十二丈长,真是宏伟啊。

    我也算世居东海之滨,见惯了大船了。当年在徐州,沿海的船最多五六丈长。后来糜子仲家的大沙船做到八丈,又听说顾元叹、李德昂在永昌郡造的龙骨船能到九丈以上,不过终究是不如咱如今这个了。”

    李素对于这条福船的指标当然不陌生了,毕竟诸葛亮设计的时候就已经算过上报过了。鲁肃此刻感慨,不过是最终看到成品的时候,忍不住惊叹一下。

    而这船之所以可以造得更大,也是因为龙骨技术又有了改良——四年前,在永昌郡怒江流域,为了造能在怒江和印度洋里航行的河海两用船,李素点拨了李恢引入“龙骨”结构。

    不过那时候的龙骨,还是沙船系的“平面龙骨”为主,也就是只在船底全面搞龙骨,船两侧的肋骨和龙筋还是比较简陋的。

    这一次因为做成了彻底狭长尖底适合破浪的福船,水线以下的湿舷和斜底部分对水压的抗压要求也提升了。为了确保船只的耐用度和适航性,自然要把“立体龙骨”设计完善。

    而这个具体的完善工作,就是诸葛亮和黄月英鼓捣的,李素自己其实不耐烦做那么细的数学计算和受力分析。诸葛亮算是把李素那点东一锤子西一榔头的灵光一闪创意,给形成了完善可验证的数学体系。

    虽然还不太精确,以至于施工的时候得多留点结构强度余量,但不管怎么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

    历史上一直到唐朝末期,东方文明的海船都是只有船底平面龙骨的。而跟扎钢筋网箱一样严密的立体龙骨,得南宋末年乃至明初才全面普及。

    所以用外行都听得懂的话稍微概括一句,李素和诸葛亮这番闭关之后,华夏的海船技术才算是彻底从唐末进一步推进到了宋末明初水平。

    糜竺、曹操他们如今还在用的八丈沙船,折合过来也就二十米长

  请收藏:https://m.bqgpp.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