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一十五章 热血沸腾的时代_迷失在康熙末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汉族儒学,在起初并不是闭塞的,要不然康熙也不会对西学那么感兴趣了,虽是当初因觉得太过威慑到满汉主奴地位,毅然决然而冰冻西学束之高阁,但此刻,从儒家经典上已经找不到超越办法的康熙,倒也不反对再学习一次。

  不过,凌啸竟是要亲自远涉重洋,这就让康熙不能接受了。

  “不行!你。。。朕提醒你一句,郑和几万人出使西洋,也不过是走到了大食那一带,汤若望和南怀仁说还有老远呢。。。。朕可没说流放你,你奈何要自逐四万里?!”康熙的脑袋摇得晃鼓一样,口中虽没有说出,但他几乎要落泪的紧张,把舍不得凌啸离去的心绪溢于言表。

  凌啸看着康熙,脑海中却闪现出,一百七十年之后,日本明治维新时的岩仓使节团。正是这次前所未有的出使,开阔了日本朝野的视野,认识到工商致富、健全法制、专制集权、文化教育和新军事改革等是富国强兵的根本,掀动了万众一心维新的开启。

  作为同样的东方儒学国家,无疑,开眼界是必须要主动的,等到被打得去开眼的时候,已是晚了!但和岩仓使节团全是高官不同的是,现在的中国还没有日本那种被打破国门的耻辱内因,凌啸的人缘也不好,请不动“父母在不远游”的保守高官们,只好把目标瞄上了功利心强,上进心也强的低层读书人了。效果虽是大打折扣,但这些书吏也有比高官们更好的视角,无他,书吏就是执行律法的,连睡觉梦话都是各种法令,无论他们去西方看什么学什么,首先的第一直觉会想到的就是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比起派些童子仅学科技,在对社会的意义上要强上一百倍。至于他们地位太低,有康熙和自己在最高权力上支撑,倒也不惧怕提拔不起来这些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福祸趋避之?!”凌啸慷慨了。

  他知道康熙舍不得自己万里飘零,也晓得这一走两三年内,康熙独立超越没有信心,当即起身给他猛地磕了一个头,下猛药道,“皇上,儿臣想,超越大计,还得要中西合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您老人家分忧,既是忠道之大,也是孝道之大。儿臣恳请皇阿玛同意。”

  一句剽窃自林则徐的豪言壮语,让康熙大为感动。和主动请缨的凌啸一比,吓昏的熊赐履,那简直是屎坨一般。

  康熙的眼泪已是不觉淌了下来,有些哽咽道,“啸儿,不要说了,你要书吏们出使,朕同意,但你亲自去受那海上腥闷之苦不测之危,朕决不同意!万一有个好歹,可教欣馨她们怎么办,可教朕怎么办?。。。。。。罢了,朕和你就将就着变一变法吧,只要略微超过汉唐一点点就好了!”

  这下凌啸傻眼了,看着康熙用食指拇指比划的那“一点

  请收藏:https://m.bqgpp.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