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百零二章 官吏改革_三国:从签到开始无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人既是世家子弟,又是太学学生,概率是很高的。

  至于寒门,始终占据的是少数席位,但是并不是没有机会。

  比如说,王山喜欢寒门子弟,而一名中正有推举三人的权利,那么他就会参杂一名寒门子弟。

  或者说,王山直接选任一名寒门大儒为中正,他自然会照顾寒门。

  这也是王山把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原因。

  你要是选了三个世家子弟,看你不爽,明年你就不是中正了。

  “叔父,这件事就交给你完善,莫要让天下学子觉得不公。”

  王山道。

  管宁当即拜服,表示一定完成任务。

  当然,到了最后,太学出了很多吏,而不是官……

  这两个选官方法,大概占据了二分之一名额。

  剩下的二分之一,王山自然是留给了科举制度。

  现在的汉朝,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征辟制就更好理解了,就是喊你来做官。

  因此,寒门很难有出头之日。

  而科举,就是相对公平一些,大家一起来考试,优秀的直接录取,都有机会。

  若是王山直接提出科举制度,怕是会被所有人喷死。

  因为,这极大地损害了士族的利益。

  最经典的就是隋炀帝,原本,他再怎么横征暴敛,都影响不到他的统治,毕竟反叛的只是百姓而已。

  可是科举制度一起来,世家都跟着反叛,这就受不了了。

  隋炀帝一生做事好坏各占一半,比如大运河之类的,但是他的评价秦始皇差远了,这就是得罪知识分子的下场。

  有了上面两个铺垫,王山再提出科举制度,就更加让人容易接受。

  考试内容是什么?

  必定有儒学。

  所以管宁第一个站出来赞成,道:

  “此乃善举!”

  原本,他还在为儒学担忧呢,比如说,九品中正推举可以直接为官,为什么太学的限制这么多。

  现在,又来一个科举制度,真是大善!

  只有程昱看出了其中的名堂,主公这是为寒门铺路啊,不准确地说,是为了取缔世家特权。

  科举制度一下子占据了二分之一的名额,这野心不可谓不大。

  但是,士族和儒家都会因为受益。

  不就是考试吗?

  难道我们会考不过那些泥腿子?

  可是,随着教育的普及,还真会考不过。

  不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寒门的基数大!

  世家再牛逼,能有几个人啊。

  别看现在世家蒸蒸日上,那是因为掌握着知识。

  现在,主公把知识送上门了,又把当官的机会留给寒门了,寒门要是再不能崛起,就是辣鸡。

  等到寒门在官府的话语权逐渐扩大,也就是主公收网的时候了。

  好大的布局……

  辽东,将会因一个人崛起,那就是襄平侯!

  请收藏:https://m.bqgpp.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