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白骨-03_超时空神探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近四十度,而夜间气温又会降到十到十五度左右。

  案发现场是一栋别墅,女死者中弹后倒在了落地窗前,而落地窗朝向西南方,窗帘是敞开的状态。

  如此一来,沙漠地带的午后日照便会携着高温与暑气照到女死者的遗体上,令她的体温升高,变成最合适细菌生长的温床。

  而凶手是在玄关的角落吞枪自杀的,那儿刚好是楼梯与墙壁的夹角,完全照不到太阳光,比起被害人所在的位置,显然要凉快上不少。

  加之女死者体态较为丰满,凶手则高挑消瘦,二者体型的差别更加大了遗体腐败速度的差异,才会造成这种明明两具尸体同处一屋,直线距离只有七米,腐败程度却相差了足足一天的奇特现象。

  因为报案时间是在黄昏,探员和法医第一次进入凶案现场时,太阳早就下山了,他们便未曾留意到落地窗的朝向,自然也不会考虑到日照对尸体腐败速度的影响了。

  所以说,从尸体现象推断死亡时间是法医学中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方法。它的结果不可能十分精确,而且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远比侦探小说里写的“常识”要困难和深奥得多。

  回到叶怀睿他们正在调查的白骨尸上。

  这具尸体的软组织经腐败而软化、液化,基本完全溶解消失,毛发和指甲已然脱落,仅留下一具枯骨而已。

  通常情况下,尸体埋在土壤中经过两三年的时间,软组织便会变成泥浆一般的灰污色,很容易便会液化脱落,白骨化的过程就算完成了。

  大约掩埋十年以上的尸骨才会完全干涸,再过三百年,尸骨中的有机物大部分降解,就会变得轻而易碎。

  但事实上,白骨化的进程也受很多因素影响。

  例如温度、土壤性质、掩埋深度、棺木的密封性等等等等。

  暴露在空气里的尸体比完全浸泡在水下的尸体更容易变成白骨,而泡在水里的尸体又比埋在泥土里的尸体烂得更快。

  若是有昆虫的参与,这个进程会快上加快。比方说,在合适的条件下,苍蝇的幼虫甚至能在一周就将一具成年人的尸体吃得只剩一副骨架。

  而相反的情况下,如果尸体本身较不易腐败,又在一个密封性好的干燥环境中保存的话,白骨化的进程则会慢到令人震惊。

  各类玄幻小说和影视作品里常常会有这样的桥段:

  古墓里挖出一具千年女尸,开棺时见其脸色红润、肌肤细腻,容颜栩栩如生,仿佛只是睡着了一般,可惜绝世芳容终不能长久,肉身一见风便迅速腐朽,很快便烂得只剩一把骨头了。

  当然,至今为止,还没有人能提供这等千年不朽的女尸样本,但在一定条件下,遗体在地下埋了数年甚至数十年,依然保存良好的情况并不罕见。

  有一个案子,新生儿刚降生便被残忍扼

  请收藏:https://m.bqgpp.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