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7节 取字“长缨”_狠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追随岳武穆直捣黄龙府,复我河山,迎回二帝!

  一阙唱毕,史嵩之击节赞道:“好!真有岳武穆的风采也!”

  普通人真的唱不出孟之祥的水平,会唱的,没孟之祥的气慨,有气慨的,不会唱。

  “之祥,之祥,大宋之祥!好名字啊!”史嵩之念叨着,看孟之祥一身硬邦邦扎实实的肌肉,气质出众,越看越不错,史嵩之动了爱才之心,询问道:“可有字?”

  回答说无,一般青年要到二十岁行冠礼时才取字,孟之祥还不到这年龄。

  史嵩之拈须道:“老夫为你取上一字,叫‘长缨’,你看可好?”

  其时的史嵩之,年龄不大,才四十五岁,自称“老夫”,不称本官了,这是拉近双方关系,孟珙在旁喜道:“这字不错,小七,还不谢过太尉赐字!”

  孟之祥立即跪下叩谢史嵩之赐字!

  由不得他不大礼参拜史嵩之,古人取字,不是小事,只有长辈才能赐字,史嵩之为孟之祥取字,则自认是孟之祥的长辈了,孟之祥等于是史嵩之的子侄辈,从此攀上关系,他可以打出史嵩之的旗号来,别人要给他面子,孟之祥必须跪下谢过长辈赐字。

  堂上气氛一团春风,众人皆恭喜孟之祥得史嵩之亲自为他取字,实属难得!

  从此孟之祥字“长缨”,这字好在哪里,孟之祥初时还是有点迷糊,只是觉得耳熟,之后他才知道典故不小,史嵩之对他绝对是高看一眼寄予厚望!

  《汉书》卷六十四下《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长缨指捕缚敌人的长绳,后遂称自请从军击敌曰请缨,不说杀敌,何等的豪迈气概!

  又出自祖咏《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意思是说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还有唐代,白居易《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诗:“愚计忽思飞短檄,狂心便欲请长缨。”

  最终,孟之祥的脑海深处还翻出了他来世的《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写此词人,红朝太祖!

  一啄一饮,皆有定数,“长缨”虽是缚敌的绳索,却是高水平的评价,一般后生可受不得此字!

  史嵩之现在赐字,对他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日后孟之祥有了出息,就是他史某人慧眼识才了!

  孟之祥退到一边,轮到最后一人被介绍,正是搏杀金军左副元帅武天锡的壮士张子良是也!

  当时的战斗,实际上是宋将车轮战,先消耗了武天锡的力量,张子良再与之战,打下去力不能胜,是凶多吉少,幸得孟之祥暗箭伤了武天锡的肩关节,最终张子良削中武天锡脖动脉,取得一血。

  战后论功,孟之祥打死都不承认是自己暗箭伤人,他不跳出来争功劳,孟珙不作声,这杀帅的功劳全归张子良了。

  相比于孟之祥,张子良可没得到这么大的彩头,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介绍过后就完了。

  “面试”很重要,个人表现是一览无遗,在史嵩之看来,孟之祥是文武全才,又年轻,只要不殒落,未来有成为“帅”的可能,而张子良顶多就是个“将”,孰轻孰重,张子良就落在下风,他想着表现自己,无奈能力水平不行,被史嵩之勉励几句后,只能遗憾地退下。

  见过面,接下来就是宋人的欢乐时光。

  请收藏:https://m.bqgpp.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