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零六章 舆论_崇祯本科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小说写这个的东西,就说印刷一百份,一千份之类的。

  在这个时代搞版面去印刷,估计一百份的价格不会比一万份便宜多少。这个时代的文人那是惜字如金的,出的文章都是短篇,能出一个诗集也就两枚铜钱厚。

  你要是敢出一本百万字的小说,估计得倾家『荡』产。光是写文章的稿费都是一笔大开销。着名的《明书》案中,庄廷鑨聘名士吴炎、潘柽章等十六人,以每千字润笔三十两白银的代价,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事。想一想,一千字三十两啊!发财了。(此处省略一万字,哈哈。)

  就不用说印刷费用了,那绝对不是一般人出得起的。更别说能大量刊印发行了,在大明,能印刷成文字的,都很弥足珍贵。

  但这份邸报,却在南京城的大街小巷,公开售卖,而且价格还不算贵,大约等于一个肉包子的价格。

  在定价这个问题上,黄道周是请奏过朱由检的。朱由检认为:一个包子的价格刚刚好,底层百姓节省,宁愿啃馒头也舍不得吃包子,他们是不太关心国家大事的。

  识点字的讲究个面子,又害怕落在人后,哪怕不吃,也会省出这个包子钱买,有钱的不在乎这点,就算不会看,也会买一份。

  南京城里的读书人,其实关注点根本就不是老师这个职业,他们最高兴的是听到有人夸孔。

  儒生们看来,只要皇帝夸孔,就等于朝廷尊濡,这是儒生们最愿意看到的局面。

  于是,第一天的《大明日报》销量不错。

  第二天,报纸延续了前一天的话题,深挖了孔府的传承,把整个孔府的来龙去脉,暴『露』在公众的视野。

  这个一个八卦话题,而且是一个上得了台面的八卦,绝非低级趣味。但是照样是利用了人的低级趣味的心理。

  人们这才知道,原来孔府规模已经是那么庞大了。有些人觉得这是应该的,孔圣人的后代嘛,在这个讲究出身的时代,享受特权,都是应该的。

  第三天,报纸报道了肥城被金兵屠城的事情。舆论导向很正能量,宣扬了郑位的英雄行经,顺带着提了一下肥城距离孔府的距离。儒生们沸腾了:看看,这就是圣人教化的力量。

  第四天,画风一转,只谈教化,重点举例当下的名师,例如钱谦益。

  第五天,一个重磅炸弹出来了:孔子第六十四代衍圣公带领孔府剃头向鞑子投降了。

  “哗”舆论哗然,儒生们首先开始大声辩解:这不可能,这一定是弄错了。

  当然没有错,这一天的报纸不能像言官一样闻风而奏,而是详细的介绍了孔胤植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如何带领孔府剃发投降的。

  儒生们不干了,他们开始攻击日报,要求停止售卖,以各种理由撒泼打滚。甚至要搬出孔府南宗,以证清白。

  孔府南宗当然

  请收藏:https://m.bqgpp.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